记者寒冰报道,本赛季中超联赛的球市继续展现出回暖的态势。前5轮比赛观众总人数高达95.64万,相较于上赛季同期增加了7.46万人次。场均观众人数更是达到了2.39万,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本赛季前5轮J1联赛的场均观众数,更使得中超联赛重新夺回了亚洲顶级联赛场均观众人数的冠军宝座。
观众人数的上涨也带来了中超关注度的增加,这也进一步带动了俱乐部周边收入的明显增长。在众多中超俱乐部中,北京国安无疑是观众和销量的翘楚。据统计,上赛季俱乐部周边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600万元人民币,这一数字在中超联赛中处于领先地位。
对于中超俱乐部来说,职业俱乐部的运营支柱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收入、商业赞助收入、比赛日票房收入以及周边产品运营收入。当前,电视转播和商业赞助收入仍处于发展阶段,而俱乐部的营收主要还是依赖于比赛日的票房和周边产品的销售。值得欣喜的是,周边产品运营方面的增长前景非常看好。如果这一部分的业务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,那么俱乐部的收支将更加平衡,也将更有利于联赛的平稳进行。
从天猫等电商平台的数据来看,中超网店的球衣销售同比激增了63.2%。特别是像北京国安、上海申花、成都蓉城等拥有庞大球迷群体的俱乐部,他们的球衣销量非常可观。除了球衣之外,球队的围巾、运动帽、休闲衫、外套等周边产品的销售同比也有26%的增长。
在本赛季初,上海申花、北京国安和天津津门虎等俱乐部的球衣销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,甚至出现了短期的售罄待补货的状态。以成都蓉城为例,其主场观众人数仅次大连英博和北京国安,以其稳定的上座率和庞大的球迷群体为依托,预计其全年周边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。
回顾过去,中超俱乐部周边产品收入的最高纪录是在广州恒大的巅峰期,当时的周边收入曾达到6000万元人民币。即使是在广州队降级前的一年,其周边收入也有两三千万元人民币。如果中超联赛的关注度能够持续上升,各俱乐部在周边产品的开发、销售等层面能够“做足功课”,那么未来完全有可能达到或超过这一水平。
除了传统的球衣和围巾等周边产品外,中超俱乐部还可以尝试跨界营销,与第三方品牌进行IP授权或联名合作,充分开发俱乐部的商业价值。相比欧洲五大联赛百年的积累,中超在周边产品销售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但只要加以努力,赶超日韩俱乐部的目标在近期内是完全可以实现的。以J1联赛为例,尽管其商业开发高度发达、球迷群体稳定,但中超的多家俱乐部如北京国安、天津津门虎等都有着足够的周边产品开发潜力。
K1联赛的某些俱乐部虽然也有一定的自营收入,但在周边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上与中超的一些俱乐部相比仍有差距。因此,对于中超的各大俱乐部来说,抓住机遇、积极开发周边产品市场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。